广元市以农机作业服务为笔 绘就粮食“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安全画卷
2025年9月,广元市317万千瓦农机动力全线启动,3千余户农机服务主体、26家区域社会化服务中心、2千余台联合收割机分赴187万亩秋收一线,打响“三秋”抢收大会战。全市27支农机应急作业队实行“挂图作战”,对水稻、玉米、大豆成熟地块“日调度、日清零”,确保秋粮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一、强化装备供给,夯实“颗粒归仓”硬件基础
农机装备是农机作业服务的核心载体,广元市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与技术推广,持续提升农机装备总量与质量。一是政策激励扩总量。今年争取市级财政补助资金230万元,重点向粮食主产县和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倾斜,截至目前,全市共兑付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超1638.71万元,新增各类粮食作业农机具10865余台(套),农机总动力达6万千瓦。二是精准适配优结构。针对山地丘陵地块小、坡度大的特点,引进推广微型和中型收割机、履带式旋耕机、便携式烘干机等适配农机,解决了传统大型农机“下不了田、转不开身”的问题,实现山区粮食地块作业全覆盖。三是技术升级提效能。探索推广无人收割机、智能导航播种机等先进装备,在苍溪县、剑阁县建立全面全程智能机械化示范基地2个,智能化农机作业效率较传统农机提升30%以上,每亩水稻机收损失率降低至2%以下。
二、优化服务模式,激活“应收尽收”组织动能
广元市打破“散户购机、分散作业”的传统模式,通过培育服务主体、搭建对接平台、延伸服务链条,构建起“全程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农机作业服务体系。一是培育主体强组织。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服务主体,全市累计培育农机合作社8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拥有20台以上装备的农机大户达96户,形成“合作社牵头、大户带动、散户参与”的作业格局,可提供从耕种管收烘到秸秆处理的“一条龙”服务。二是搭建平台促对接。建立“广元农机服务网”线上平台,整合农机手信息、作业需求、地块位置等数据,农户可通过手机一键发布作业需求,平台自动匹配附近农机资源,实现“农户点单、平台派单、农机手接单”的高效对接。截至目前,平台累计完成作业对接6000单,覆盖粮食面积14万亩。三是应急作业保时效。针对汛期、连阴雨等不利天气,广元市设立7个跨区作业接待站、42个烘干场所和27支农机应急突击队,调配应急收割机、烘干机等装备300余台,在粮食成熟关键期24小时待命。并开通“农机服务”热线,实行“小时制”维修配件供应。
三、筑牢保障机制,守牢“颗粒归仓”底线防线
为确保农机作业服务“不掉链、不断档”,广元市从技术培训、安全监管、后勤保障三方面入手,构建全流程保障机制。一是技能培训提水平。每年开展农机手技能培训20余期,培训内容涵盖农机操作、故障维修、安全作业等,累计培训合格农机手超5000人次,确保每台作业农机都有“合格操作员”。二是安全监管筑防线。建立农机作业“事前检查、事中巡查、事后回访”监管机制,秋收前对全市2千余台(套)农机进行全面检修,作业期间组织执法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安全巡查,确保农机作业安全。三是后勤保障解难题。在全市设立农机“加油站”“维修站”“休息站”95个,提供燃油补给、紧急维修、食宿保障等服务;协调金融机构推出“农机作业贷”,为农机合作社提供低息贷款,解决作业资金周转难题,让农机手“作业无忧”。
如今,广元大地铁牛轰鸣、稻麦飘香,正以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强劲动能,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写进每一寸土地,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下一步广元市将持续推动农机化向“高质高效”转型,以更优的装备、更精的服务、更实的保障,抓好秋粮机收、烘干、仓储、加工各环节衔接,确保2025年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164万吨以上,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广元力量。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5/9/26/bf428b3c6dfe46b7959c6c3ff61fcc3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