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特色产业成为村民的“致富钥匙”
9月5日,清流县嵩口镇高坑村的田间地头与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一边是工厂化育秧、烘干中心加速建设,为粮食生产加装“现代化引擎”;一边是丝瓜种植基地管护收尾,特色产业为村民撑开“增收伞”。
在高坑村工厂化育秧、烘干中心点,数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厂房搭建作业。据工厂化育秧、烘干中心负责人陈斌煌介绍,该中心建设总面积3000平方米,目前工厂化育秧大棚已全面建成,大型插秧机、育秧流水线等核心设备均已采购到位并可投入使用,将有效提升育秧效率与秧苗质量,为周边粮食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重点推进的是2000平方米粮食烘干中心的厂房建设,下一步将启动烘干床、储粮仓等设备的购置工作,预计今年10月中下旬就能全面投入使用。”陈斌煌表示,中心建成后将全面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不仅能解决本地及周边乡镇粮食烘干、存储难题,还将面向嵩口、嵩溪、龙津等周边乡镇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助力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提速升级。
“目前已接到明年1000多亩的育秧订单,同时今年自有制种面积已预约1100亩,各乡镇种粮户的粮食烘干订单也已达1100亩,后续随着烘干中心的投用,订单量还将持续增加。”陈斌煌透露。
育秧、烘干中心那边热火朝天,高坑村的丝瓜地里也没闲着。数名工人在丝瓜架下来回穿梭,熟练地进行整枝、撕膜、排沟渠等管护作业,现场呈现出一幅农忙的景象。目前,基地丝瓜采收已临近收尾。
“在高坑村种植丝瓜有40余亩,自己也有六七年的种植经验,这是第一次尝试用大棚种植,采收到现在已经有4个月,总采收10万公斤左右,产品主要销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及大型商超。目前总收入40万元左右。”银连家庭农场负责人上官知治介绍。
在带动村民增收方面,丝瓜基地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这里从种植到收成都是雇佣本地村民工作,在采收高峰期,每天有近20名村民在此务工,工资按小时计算,每人每天可收入130元至140元。”上官知治表示,“既能让大家在家门口就业,又能照顾家庭,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曾经不起眼的丝瓜,在党建引领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下,成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嵩口镇高坑村党支部书记林茂华坦言:“农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下一步,我们计划探索‘合作社+村委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共同发展,促进村集体增收和村民增收。”
嵩口镇以党建引领推动产业双向发展,仅是清流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清流县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精准盘活闲置资源、高效引进适配项目、积极探索多元发展新方式,立足各乡镇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丝瓜、花卉、中药材、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打通产业链条,畅通销售渠道,让特色产业成为村民增收的“致富钥匙”,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qsnyxxlb/sm_787/202509/t20250912_700926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