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到国际,这个村庄用了5年时间
9月8日,柬埔寨新闻媒体代表团走进阳朔县福利镇道山村,开启了一场从“乡土农耕”到“非遗文化”的深度体验之旅。
2020年以来,福利镇道山村探索出“农耕+文化+国际”的独特发展路径,通过引进专业人才,规划十年发展蓝图,这个曾经普通的小村庄用了5年的时间实现华丽的转变,成为了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5年来,道山村以百亩“道山论稻”自然农法大米种植为基础,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推动农业与文旅深度融合。引进农道公司专业人才,将稻作文化、非遗传承等特色资源融合,精心打造了一条集农耕体验、非遗手作、传统文化学习于一体的研学线路,实现了从“单一农业”向“农、文、旅、学”综合发展的转型。农道公司负责人彭骞表示,“我们用5年的时间来探索发展,创新推出‘全周期农耕体验’,让国际友人从耕田、播种、插秧,到巡田、收割,全程参与稻作生命周期管护,这一体验成为国际友人‘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活课堂。”
访问期间,柬埔寨新闻媒体代表们参观了有机稻田,了解“道山论稻”生态农业模式,参与了阳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利画扇”的绘制,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完成独具个人风格的扇面作品。柬埔寨新闻部官员表示,“这些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的真实面貌,尤其是农耕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事实上,道山村的国际交流不止于体验,更重在理解。5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桂林旅游学院等在道山村设立实践教育基地,设计出“农事躬耕+非遗传承+乡村服务”的创新课程,让20多个国家的学子们在服务乡村的同时,也提升了跨文化沟通能力。
此外,阳朔县创新推出的国际青年观察员制度,也将道山村作为重要实践点,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观察员在这里记录农耕智慧,体验耕读文化,为乡村发展提供创新建议,实现真正的“中西互鉴”。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gl/t2595344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