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五聚模式” 彩票公益金全面赋能黑林镇乡村振兴
黑林镇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西北部,地处苏鲁交界,属革命老区,江苏省石梁河库区重点帮促镇,江苏省29个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之一。近年来,黑林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发展理念,依托红色血脉和绿水青山两大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高效林果3.5万亩,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和蓝莓全产业链上市企业1家、千亩特色水果园区13个,实现一村一品、多村一品,谱写“果香黑林”壮丽篇章。
2024年5月以来,黑林镇依托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成功申报江苏省赣榆区“果香黑林·绿色田园”乡村振兴项目。项目立足刘少奇旧居、符竹庭政委殉国处、大树村等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依托江苏省蓝莓小镇、3.5万亩高效林果产业基础,充分发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和杠杆作用,构建“一轴一带一区三园”乡村振兴规划空间布局,坚持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联合驱动,持续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旅融合示范园、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红色村庄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产品深加工厂房、特色林果产业高标准温室大棚建设等11个项目。如今,彩票公益金助力黑林镇探索出一条“聚优成势、聚才兴产、聚力党建、聚焦民生、聚魂铸魄”的“五聚模式”特色乡镇致富之路。一个现代化、产业化的蓝莓小镇,正在革命老区散发出幸福的阵阵果香,初步形成基层党建持续提振、特色产业持续提档、人居环境持续提质、乡村治理持续提效的发展新格局。
一、聚优成势,以新质生产力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黑林镇因地制宜,放大北纬35度世界公认水果最佳种植带的区位优势,以特色林果种植基地为依托、以农业加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新型农业经营成员为主体,延长产业链,做好三产融合,打牢富民增收、产业振兴基础。
立足区域特色资源,培育增收致富产业。产业振兴是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黑林镇借力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结合地域特色,加快推进以蓝莓产业为核心的特色水果种植,建设特色林果产业高标准温室大棚、蓝莓科普教育基地,完善蓝莓冷储分拣中心、蓝莓交易市场和蓝莓产业园核心区基础设施配套,推动特色林果产业聚优成势,形成“精品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示范+农业休闲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坚持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以蓝莓为代表的特色林果产业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产业升级,将小蓝莓打造成富民增收的“大产业”,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加持下,黑林镇建设大树乡村振兴产业园农产品深加工厂房和蓝莓冷储分拣中心及蓝莓交易市场配套设施,助力特色林果及农产品通过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冷储设施、交易市场将为特色林果及农产品销售“保驾护航”,从而进一步延伸黑林镇特色林果产业矩阵,显著增强全域抵抗风险的能力,带动黑林镇特色林果产业升级转型、发展壮大。
注重文旅市场开发,创新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江苏省蓝莓小镇、最美百果园等金字招牌及镇内全国首家蓝莓全产业链新三板上市公司沃田集团,黑林镇充分放大第一产业接“二产”连“三产”辐射带动作用,结合全国红色村大树村、刘少奇旧居等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和打造“红绿融合”乡村旅游新亮点,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下,建设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性蓝莓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推出“蓝莓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大树村红色互动体验区——黑林谷休闲体验园区”特色游线,创新打造“蓝莓+”文旅精品,做活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休闲农业业态,解锁生产消费“双升级”密码,充分释放带强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功能,放大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聚才兴产,以人才“活水”润泽乡村“沃土”
黑林镇坚持内培外引,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农技人才,积极搭建返乡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与高校合作建立基层工作站,切实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智”撑力。
百花齐放“培养人才”。黑林镇把培养科技型领军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大力培育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能带富的农村实用人才。“这里的瓶苗是从不同品种的蓝莓树上取下的外植体,无菌环境下进行组织培养,3个月以后,即可长成5-10cm左右的小苗。”提到蓝莓育种,江苏沃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种苗技术总监张其林如数家珍。大学毕业后,张其林来到黑林镇国家级龙头企业江苏沃田集团,从事蓝莓产业工作10余年,熟悉蓝莓的种苗培育、高效栽培、产品加工及蓝莓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成为当地蓝莓产业发展的引路人,被评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
筑巢引凤“招引人才”。黑林镇深入实施人才“归雁行动”,凭借特色林果产业的独特优势,积极引导并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在大树村溪库蓝莓采摘园内,李争光正悉心查看蓝莓苗长势。李争光是土生土长的“黑林人”,早年在外打拼,听闻家乡蓝莓产业蓬勃兴起,心系家乡的他带着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及资金回乡创办连云港溪库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经营着1000余亩大棚蓝莓和近300亩露天蓝莓,还以成本价为彩票公益金支持项目“莓”好共富产业园供应8000余株优质种苗,为当地村民创造了200多个就业岗位。“家乡政府争取到了这么好的项目资金,蓝莓又是我非常看好的产业,我有责任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李争光说。此外,黑林镇积极引进南京林业大学施季森教授团队,设立施季森教授基层工作站,指导本地蓝莓品种更新;并与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深圳)研究院、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辖区内蓝莓产业的持续繁荣筑牢坚实的技术根基。
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乡村人才不仅要引得进、育得优,最重要的是用得准、用得妙。黑林镇持续优化人才使用机制,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用心留住返乡人才,着力将乡土青年人才培养成产业带头人、党员模范以及村级后备干部,引领他们投身乡村振兴,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各显神通。黑林镇镇东村返乡创业青年朱义波是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经推荐担任镇东村党总支副书记,后又顺利通过考察,今年11月,朱义波正式被任命为镇东村党总支书记。
三、聚力党建,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黑林镇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成为推进项目建设落地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立足红色资源和特色产业,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产业的经济优势相结合,推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强化组织保障,夯实责任担当。项目区获批后,赣榆区委区政府立即组建江苏省赣榆区“果香黑林·绿色田园”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四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负责和协调项目建设与实施,明确各单位职责,齐抓共管、协同发力,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共同推进项目顺利实施。黑林镇对标细化责任,班子成员认领项目,针对项目用地、程序办结、交叉施工、运营管护等问题联合办公,确保项目推进“周周有跟进,项项有指导”,筑起高效的项目实施体系。
聚焦老区红色特性,传承红色精神血脉。在黑林镇大树村,红色是这里的主色调,凝聚成一种鼓舞人心、奋发向上的力量。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下,黑林镇全面完善大树村村庄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大树抗日子弟小学,全方位打造红色研学体验线路,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教育等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党建+红色+研学”的发展新路子,让红色精神成为乡村发展的精神支柱。
瞄准联农带农益农,增强振兴发展活力。黑林镇借力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探索建立“党组织+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成立由全镇21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的连云港市昱盛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化运营,盘活闲置土地320亩,新建高标准农业温室大棚,由村党组织领办,党员干部带头,学习江苏沃田集团蓝莓种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签订“订单保底价收购”“优质种苗供给”等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400余人就业,经济薄弱村年增收达50万元;成立黑林镇超恒新能源光伏有限公司,开发分布式光伏,年发电量约410余万千瓦时,年收益约144余万元,以组织优势赋能乡村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四、聚焦民生,把“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中国最美村镇”“江苏省最美百果园”“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黑林镇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开展村庄整治提升、农村水环境治理,持续深耕生态环境保护,把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化作守护绿水青山的具体行动,让良好生态成为全镇人民幸福生活常态。
人居环境整治让家园美起来。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下,小芦山、吴山、大赤涧三个依山而建的村庄实施美丽乡村改造提升项目,铺装道路8000平方米、背街小巷3.1万平方米,改造提升道路1.2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76套,新修排水渠5000米。顺山势而建的村庄布局、错落有致的村间民居、质朴脱俗的田园风光,改造后的村庄风貌焕然一新。通过项目带动,全镇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发力点,开展“三清三整三提升”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全域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完善镇村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守得住历史记忆、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情乡愁的美丽宜居乡村。
水环境治理让碧水绕镇村。作为小塔山水库上游饮用水源涵养地,黑林镇长期致力于水环境保护。近年来,黑林镇持续开展全域“水系连通”工程,连通河、库、塘,建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美乡村。今年来,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350万元,在大树红色互动区及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两套污水处理设施体系,日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300吨,经过处理后的净化水可用于灌溉蓝莓等果树或其他农业用途,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让百姓有“靠山”。大吴山是黑林镇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亦是其重要的“生态绿心”。黑林镇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环大吴山规划建设8座蓄水池,每座设计蓄水量1500至7000立方米,配套安装提水泵、放水涵闸、放水泵等,兼具储水抗旱、蓄水截洪等多重功能,进一步缓解镇域森林防火压力,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蓄水池可为周边2600亩山荒地提供水源,实现山荒变良田,将为6个村集体年均增收30万元,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五、聚魂铸魄,以红色精神涵养文明新风
黑林镇坚持塑形与铸魂同步抓,以“传承红色基因,涵养文明新风”为抓手,围绕“聚民心、传思想、做志愿、育文明”主线,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民风淳、村风清、家风正”的浓厚氛围。
整合特色资源,优化文明实践载体。依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完善大树村村庄基础设施和提升大树抗日子弟小学校园环境。结合刘少奇旧居、符竹庭殉国处、大吴山战斗抗日烈士纪念碑等红色资源,打造集党性教育、红色游览、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红色矩阵,成为黑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阵地。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基础设施,建成连云港市首批示范小镇书房黑林镇“初心书房”,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空间,让文明实践有平台、有依托。
注重人才培育,组建文明实践队伍。充分整合村两委干部、网格员、村百姓名嘴、大学生志愿者等人才资源,成立镇级志愿服务队。创新打造“蓝莓花开”“红色讲解”“夕阳红”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蓝莓花开”志愿服务队开展植季技术助农、销售季拓宽销售渠道等技术培训60余次,受到种植户广泛认可;红色讲解志愿服务队接待省、市、区各级参观者2万余人,成为弘扬老区红色文化的生动实践;夕阳红民间艺术团逢集、逢节日开展“文化下乡”志愿演出30余场,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丰富活动形式,提升文明实践活力。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18场,通过清明节祭扫大吴山战斗抗日烈士纪念碑、端午节送粽子、重阳节慰问走访困难群众、中秋节文艺大联欢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节日氛围。结合“强国复兴有我”“关爱未成年人”“护苗·绿书签”等主题开展,常态化开展科普教育、全民阅读、道德培养等实践活动,切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通过评选“身边的好人”“学雷锋示范标兵”“好婆媳”“文明家庭”等文明之星,宣传先进事迹,发挥榜样作用,营造文明乡风。
经验启示:
生态优先是前提,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绿色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黑林镇秉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理念,依托绿水青山资源,以绿色发展撬动经济增长、产业转型,用绿色经济推动富民增收,充分说明抓生态、抓发展和抓富民是内在统一的。为此,我们应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不断推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发生质的变化,才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党建引领是关键,乡村振兴必须增强内生动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黑林镇严抓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全面激活基层党建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创新联农带农模式,把党组织优势与企业、合作社优势相结合,壮大村集体经济,引领农民共建共享,使党组织成为乡村发展的强劲引擎。
产业发展是根本,乡村振兴必须培育“造血能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乡村振兴中,要深入挖掘本地独特资源,锚定主导产业,聚力打造产业集群。同时,要注重产业融合发展,以一产为基础,积极拓展二产加工增值环节与三产文旅服务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与抗风险力,构建多元产业生态,让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夯实乡村振兴经济支撑。
人才队伍是支撑,乡村振兴必须释放人才动能。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乡村振兴中,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重视本土人才挖掘与培养,搭建发展平台,优化创业环境,吸引人才回流。此外,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借智科研成果推动产业升级,以人才动能点燃乡村振兴之火,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智慧源泉。
原文链接:http://nynct.jiangsu.gov.cn/art/2025/1/15/art_12502_1147169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