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南江县“三条路径”探索农村集体闲置资产“变活记”
三条路径
1.聚焦公共服务,改建养老中心、红白理事堂;建成党员活动、图书阅览等功能区2300余平方米;改建聚居点政务服务代办点15处;设立农事综合服务中心15个。
2.聚焦产业发展,按照“千亩丰产片、科技示范园、户均十亩茶、人平一万元”的标准,实施低产茶园改造和改植换种;加大试验示范和科技推广力度,逐步构建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融合发展机制。
3.聚焦农旅融合,以闲置资产为资本参与农旅开发,打造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稻田摸鱼、峡谷漂流等农旅形式;探索"田园观光+乡情记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建成集研学、旅游于一体的教育观光基地。
先进典型
卫星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云顶茶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三星级茶园
西厢村: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四川省"天府旅游名村"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带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巴中市南江县聚集农村闲置资产资源,以发挥“存量效益”为切入点,按照“特色产业盘活一批、公益性服务利用一批、乡村旅游开发一批”的思路,盘活用好闲置资产资源,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目前,南江县盘活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16.9万亩、办公设施设备5567件(套)、村小学177宗等,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1500余万元、农民户均增收2000余元,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路径一 聚焦公共服务,便民又利民
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前些年在脱贫攻坚中,开始种植金银花。经过几年发展,金银花种植规模从几百亩扩大到包括邻村在内的4000多亩,金银花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如今的卫星村,村容整洁、民生幸福,金银花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卫星村由曾经的同心村和卫星村合并而成,产业的蓬勃发展也给闲置的村委办公用房带来了发展机遇。
卫星村党支部书记李晓玲介绍,两村合并后,村委办公用房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米,但办公需求只要1000平方米。为此,卫星村决定利用闲置村委办公用房改建成金银花烘干房,既盘活了闲置资源,也减少了发展产业的再投入。不仅如此,还利用闲置的办公用房改建为养老中心、红白理事堂等,一年能够为村集体经济带来5万多元的收入。
为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南江县对村组所有的山、水、林、田、路、房、财、物等8项内容,逐一核实。按照“三减一补(减去形成的农户资产、减去形成的公益资产、减去建设占用资产、补贴农户原有资产)分类核实”的办法,建立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集体资产账目,并对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类登记、折资入账,做到“全面清查核实、全部公示登记”,全县登记资源性资产510.22万亩,非经营性资产19.7亿元、经营性资产32.73亿元。
特别是聚焦公共服务,南江县利用合并村闲置用房113宗,建成党员活动、图书阅览等功能区2300余平方米。改建聚居点政务服务代办点15处,设置便民服务事项60余项,为群众提供政务服务、水电维修、快递收寄、话费缴纳、现金存取等个性化服务4.1万次。
此外,通过创办经营性服务实体,利用闲置房屋设立农事综合服务中心15个,为新型经营主体、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助力集体增收180万元。
路径二 聚焦产业发展,集体闲置土地“活”起来
隆冬时节的南江县云顶镇云顶茶村云雾缭绕,寒意阵阵。这里是著名的茶乡,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云顶茶村的茶叶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该村开始种植茶叶,主要种植南江大叶茶、川茶五号、云顶早和云顶绿,是南江县富硒茶核心示范区。随着茶园规模不断扩展,如今全村种茶户数占比95%以上,基本形成村有示范园、社有精品园、户有丰产园的产业格局,2023年被评为省级三星级茶园,现建成茶叶产业园5180亩、南江大叶茶产业园500亩。
但多年以来云顶茶村乃至整个云顶镇一直存在“有产业但不强、有品牌但不响”的难题。为了突破发展困境,云顶茶村把茶农有序组织起来,实施低产茶园改造和改植换种,按照“千亩丰产片、科技示范园、户均十亩茶、人平一万元”的标准,分类推动新、老茶园建设与改造,累计改建茶园1500余亩。其中,村集体闲置茶园300余亩,增收30余万元;改建农户茶园100余亩;带动150余户农户新植茶园800余亩,户均增收3000余元。
不仅如此,在云顶茶村引领带动下,带动全镇7个村社相继发展茶叶,云顶镇获批创建省级茶叶产业强镇,被评为全省十大最美茶乡。目前,全镇茶园面积2.6万亩,村村种茶、户户有茶,茶产业成为富民强农、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
云顶茶村还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进科研创新的主阵地,加大试验示范和科技推广力度,逐步构建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融合发展机制。2022年,从解决茶园水肥一体化入手,科技赋能400余亩茶园,其中村集体150余亩、周边农户250余亩。智慧农业系统和农艺的结合,通过灌溉管道精准施肥,实现了肥液与灌溉水科学配兑,既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提高了茶叶产量,使茶叶管护更加精细科学,迈上绿色科技发展道路。
据统计,南江县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粮油和茶叶现代农业园区,持续实施扶持村集体经济示范项目,采取“集体经济组织+业主+农户”发展模式,组建专业合作社1036家、农机助耕队156家,整理季节性闲置土地2.2万亩,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15.8万亩,带动村集体增收160余万元、户均增收740元。
路径三 聚焦农旅融合,绘就美丽乡村新蓝图
在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巴山新居错落有致、金丝楠木郁郁葱葱、留萤小筑夜赏星空、西厢记忆古色古香……唯美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植梦西厢让人流连忘返。近年来,西厢村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四川省“天府旅游名村”等。
曾经的西厢村收入低、出行难、住房旧、环境差,是典型的贫困村。蝶变,离不开当地聚焦农旅融合,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
南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厢村探索“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发展模式,通过企业主筹、业主自筹、村民众筹、政府奖筹的“四筹模式”,充分利用闲置宅基地、住宅建成茶叶金银花加工厂1个,年加工能力达800余吨、产值达2000万元。同时,以闲置资产为资本参与农旅开发,打造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稻田摸鱼、峡谷漂流等多种农旅形式,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8.37万元。
西厢村三面环山,村内道路纵横交错,环境优美。为此,探索“田园观光+乡情记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利用村闲置资产高标准建设金丝楠木管理中心,提升建设田园观光旅游步道,拓展建设“星空民宿”等特色民宿,美化改造巴山民居,建成集研学、旅游于一体的教育观光基地,实现“景区田园化、田园景区化”。其中,“植梦西厢”景区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收入1300万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
西厢村还探索“党建引领+文化浸润”社区治理模式,以西厢村党组织为引领、精忠文化为主题、“道德银行”为载体,实施“三治”融合。盘活原白岩村活动阵地2000平方米,建设村健身广场、村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宣传阵地等,做到组织建设一体推进、基层治理一体推进,实现邻里关系更和谐、乡村面貌更美丽、人民生活更幸福的美好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底,2023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现场揭晓了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获奖案例名单。其中,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旅游减贫案例成功入选。该案例将作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成功实践,被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等全球性交流平台收录使用。
据了解,南江县在聚焦农旅融合、盘活闲置宅基地和住房等方面,以解决存量资产闲置和低效使用为突破口,通过整修、租赁、入股等方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民闲置住房,实现“固定资产”增值、“绿色资源”升值、“存量资产”保值。同时,发展民宿酒店、农家乐等200余家,年吸引游客5万余人,受益农户200余户,当地农民70%变成产业工人。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5/1/21/fb521e83a9dd4883bb1c7681f681c34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