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渔业生产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指导意见
近期,我省出现强雨雪天气,据气象部门预报我市较强寒潮天气还将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风险较高。为有效防范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保障渔业生产安全,结合我市渔业实际,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做好预防管理
(一)密切关注天气预警预报
水产养殖场户要密切关注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天气预警预报,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各级渔业部门要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防范措施,指导养殖户及时掌握降温、降雪的强度及可能影响的范围和持续时间等,做好各项应对防御工作。
(二)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
设施渔业要注意检查投饵机、养殖水管等设施设备,通过加装保暖稻草等措施防止水管冻裂。加固高位池、工厂化、陆基圆桶循环水等养殖设施,及时清除温室棚面积雪,同时采取稳固措施用绳索加固,防止重压引起设施垮塌或被大风掀翻棚顶。修缮水、电等基础设施设备,特别要提前检修发电机、增氧机、保温加热等设备装置,做好应对断电、断氧和极端低温等准备;添置防寒保暖设施设备,采取塑料薄膜覆盖等措施增强保暖能力。
(三)储备适量应急物资
提前备足饲料、增氧剂、燃料、消毒剂、消毒设备、抢险工具等应急物资。设施渔业特别要提前准备好备用发电机、水泵、增氧机等应急设施,以防发生突发事故应急处置。
二、加强日常管理
(一)水位水质管理
雨雪冰冻天气会引起水温骤降,池塘养殖应及时加强并塘启动越冬管理,提前加注新水,将水位提高到最高水位(1.5米以上),提高水产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防止引发冻伤或应激反应。定期监测水质、浮游生物量,保障溶氧;对于透明度过高,浮游植物缺乏的,可补充藻种并增加水体营养;适当开启增氧机,增加上下水层的交换,及时排出有毒有害物质,以免水体恶化导致病害暴发。
(二)科学投喂饲料
雨雪天气水温较低,水产养殖动物觅食活动明显减少,新陈代谢水平降低,生长速度减缓,体质瘦弱,抗病力明显下降,免疫力相对低下,易冻伤发病。因此冰冻期尽量减少捕捞、投喂等操作,防止鱼虾蟹体表冻伤造成感染水霉病等疾病甚至冻死。在天气晴好、气温较高的中午,可根据实际少量投喂优质饲料,以维持机体体质补充消耗,增强其耐寒和抗病能力,提高越冬期和开春成活率。
(三)及时除雪破冰
持续雨雪冰冻天气易使养殖水面形成不透明冰层,造成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受阻,冰下水体缺氧,导致水产养殖动物大量死亡。养殖池塘一旦发现出现积雪封冻,应及时清除积雪和乌冰,或凿穿冰层形成若干通气孔,保证光线透入水体,保障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浮游植物不足需及时破冰增氧。降温前及温度回升后,要加强化学增氧底改,晴天勤开增氧机,促进上下水交换,从而促进氧化分解,净化底质,保持池塘水质清爽。
(四)适时捕捞上市
缺乏补水保温条件的养殖池塘,应根据天气变化和市场行情,合理安排成鱼销售时间,能上市销售的尽量上市,避免为追求高价格盲目压塘,造成密度过大缺氧死亡。来不及捕捞销售的,要迅速加深水位保温,避免冻伤鱼体,尤其是无鳞鱼更要防止冻伤甚至冻死。
(五)确保信息畅通
养殖场要建立值班制度,坚持早晚巡查养殖设施,要保持全天24小时通讯畅通,发生灾情及时做好灾后统计,分析灾情损失及带来的后续影响,及时上报。
三、做好病害防控
冬季气温水温均较低,水产动物病害相对较少,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时,应尽量减少人为的拉网或加排水等生产操作,避免水产养殖动物应激、擦伤后继发感染水霉病或赤皮病。冬季外泼大剂量消毒剂对病害控制效果不佳,而且刺激性较强,应避免采取此种病害防控措施。建议控制好水质底质,同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增强鱼体体质。对于发病及死亡的养殖水产动物,应及时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死鱼污染水质。
分享:
原文链接:http://nyncj.xa.gov.cn/xwdt/zhxw/174970980250849280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