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农民参考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农民生活

保护中华鲟,从了解开始

发布时间:2023-05-09 作者:佚名 来源:荆州市农业农村局

  鲟⻥族群是进化树上的独特单元,也是衡量北半球⽔⽣⽣物多样性的可靠指标。始熊猫化⽯的地质年代才800万年,鲟⻥化石则可追溯到中生代三叠纪;也就是说它们曾与恐⻰同时代⽣活,是真正的“⽔中活化⽯”。现存鲟形目鱼类有2科6属27种,多数形体硕大,为亚冷水性鱼类。它们分布于北半球的大江大河和近岸浅海地带较广阔的水面,均具有洄游习性且大部分是“溯河产卵洄游型”。作为海洋与河流信息和物质交流的重要纽带,它们成为海洋和河流⽣态状况的重要指⽰性物种。然而,随着近⼏个世纪以来不断加剧的⼈类活动,它们的⾃然种群急剧衰退,濒临灭绝,欧亚大部分鲟形目都被列入了世界⾃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名录》极危(CR)级物种。

  

  

    中华鲟是⼤型江海洄游性⻥类,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在东亚大陆架及其主要注入的河流中。它是古老而神秘的洄游鱼类,是唯一已知的秋季在长江繁殖的鱼类;它是长江鱼王,也是近海佳客,是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它被冠以“中华”之名,见证无数历史,与中华⺠族有着剪不断的深厚渊源。

  

  它是⻅证⽆数历史的“中华之鱼”

  中华鲟的自然地理分布区很广,自北向南包括黄海的朝鲜半岛西部,东至日本九州岛附近,向南过台湾海峡,最南至海南的万宁海域,沿海岸线分布于水深不及200米的大陆架;它们能经由河口进入多条大型中华河流,是名副其实的“中华之鱼”。

  有过中华鲟记载的河流包括黄河、长江、钱塘江和闽江及珠江的西江,只有珠江西江和长江有过产卵场或地理种群的记录。不过从上世纪末开始,就只有长江有中华鲟记录了。也就是说,长江是目前唯一拥有中华鲟及其产卵场的河流。

  

  中华鲟生活史空间范围及产卵场的分布©危起伟《从中华鲟( Acipensersinensis)生活史剖析其物种保护:困境与突围》

  

  长江,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鲟终生牵挂的故乡。

  

  它是无奈上位的“长江鱼王”

  根据研究与估算,中华鲟体⻓可达4⽶,体重可超700公⽄,个体寿命能到40岁。虽然跟同样生活在长江的、最⻓可达7.5⽶的“世界最大淡水鱼类”⽩鲟相⽐,中华鲟还是相当“小巧”的;但遗憾的是,白鲟在长江已无迹可寻。随着2003年初最后一条被误捕、救护、带标放流的活体白鲟监测信号消失,长江里就再也没有发现过白鲟的踪迹。专家相信,从科学证据上,白鲟已经能够被判定为灭绝。

  从此,中华鲟成为了新的“⻓江⻥王”。然而,以中华鲟为代表的长江水生生物生存状态整体堪忧。根据长江专项调查报告,长江有分布记录的鱼类本有448种,但有130余种已未能采集到(占长江分布鱼类总数的29.9%),有的可能是因为资源极度稀少没有被采集到,有的种类如鲥、鯮等可能已经灭绝。

  

  北京海洋馆专题《国宝中华鲟:来自海洋的问候》©️北京海洋馆

  

  它需要淡水“产房”,也需要⼤海远方

  由于溯河洄游的属性,中华鲟具备调节身体以适应咸水和淡水环境的特殊本领。这使得中华鲟分布范围可以相当广阔,但一定要回到河流上游产卵的习性也给它带来了“成也萧何败萧何”的挑战。

  江⾥出⽣、海⾥生长,中华鲟的一生从淡水产卵场开始,经历鱼苗孵化、藏匿、边滩浅水区索饵、到河口转化,小鱼游至海中索饵生长。十几年后,即将性成熟的中华鲟找到长江口,在夏天溯江而上,到达上游产卵场越冬并根据水情来回迁移。第二年秋天亲鱼再次进入产卵场进行自然繁殖,结束后顺流而下回到大海。整个淡、海水生活史履历比例为长江∶海洋≈1∶9。每段生活史、每个栖息地都很重要:

  

  01

  产卵场

  

  前⼀年从海⾥洄游⽽来的中华鲟会在第二年秋季找到世代记忆中的产卵场进⾏繁殖。在具有特殊地形构造和适宜的卵砾石河床,当江水冲刷干净江底后的某个时间,性成熟的中华鲟开始批量产卵。

  中华鲟对“产房”要求很⾼,流场、河床质布局、水温等条件对这种江底产粘性卵⻥类的⾃然繁殖及胚胎发育成活极为重要。葛洲坝截流前,它们的产卵场⼴布⾦沙江下游、⻓江上游共计约600公里。但截流后,原有的产卵场全部无法利用。目前只有葛洲坝下约4公里江段处形成了新的唯一已知的“合格产房”。

  我国秋季繁殖的生物尤其是鱼类很少,中华鲟目前也是唯一已知的在长江秋季繁殖的鱼类。体型硕大的鱼选择了秋季繁殖生态位,具有非常独特和重要的生态意义。不过有研究指出,秋季中华鲟繁殖季节葛洲坝下的水温过高问题是坝下自然繁殖的重要障碍。

  

  中华鲟生活史关键环节——自然繁殖出现中断,是当前中华鲟保护的最大困境。

  

  

  02

  洄游通道

  

  中华鲟亲鱼和幼鱼都需要经过漫长的长江干流洄游通道。历史上其长度可以从⻓江⼝计算⾄⾦沙江,最长可达3600公里。

  成鱼在繁殖期逆流⽽上的旅程和深潭区的暂住,能帮助中华鲟完成脂肪的转化和性腺成熟。旅程越⻓,成熟度越⾼。完成繁殖的亲鱼和刚刚孵出的幼鱼都需要完成几千公里的降河过程,也是不断躲避敌害的艰难旅程。完成产卵后的中华鲟在顺流而下的过程中滴食不进,而幼鱼则会在中下游和河口江段洄游、索饵、藏匿、栖息6个月以上。它们会利用卵砾石河床藏匿避害、利用河滨浅水区或沙洲浅滩进行索饵成长。

  中华鲟幼鱼的早期生活史非常重要。研究者相信,凭借“印痕行为”能帮助它们成年后进行生殖洄游再次回到出生地,并很少误入歧途。不过,大坝截流后它们的早期生活史已缩短了约1000多公里。其它人类开发活动带来的河床变化也导致通关升级难度大幅增加;另过度捕捞、非法捕捞、航运、涉水工程、污染等也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威胁。

  

  03

  长江口

  

  中华鲟成⻥和幼⻥都要在长江口进⾏淡海⽔环境的适应转换。每年7-8⽉,亲⻥们经此溯河返乡,⼜在次年完成产卵后经此进入海洋。受精卵们经产卵场孵化后在随⽔漂流1600余公⾥的时光中长成幼鱼,于4-8⽉达到⻓江⼝”幼儿园”进行入海前的准备。

  长江口营养盐和底栖动物丰富,东海高盐水与长江淡水剧烈交汇。中华鲟在长江口停留育肥,并完成渗透压调节过程适应海⽔的⾼渗透压环境。

  幼鱼在中下游降河之旅中的食物为沿岸带浅水区底栖动物如水丝蚓、摇蚊幼虫或浮游动物。而到了长江口,它们就能随着潮汐作用在滩涂上觅食底栖动物,虾、蟹成了喜好的饵料。长江口是中华鲟幼鱼进入海洋前的关键索饵场。鱼宝宝们也是在长江口调整机体渗透压并完成相关组织器官的适应性发育,为海洋生活做准备。这就是⻓江⼝被称为中华鲟“幼⼉园”的原因。

  

  04

  海洋

  

  进入⼤海后的中华鲟,在沿海⼤陆架地带度过9成以上的生长发育周期,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干扰强的近海海域。它们大量摄食底栖鱼类和软体动物,因此东海、⻩渤海、台湾海峡以及南海北部这些底栖⽣物丰富的⽔域既是中华鲟⽣⻓发育的“索饵场”,更是主要的⽣存空间。然而近海的船舶、污染、赤潮等都会给中华鲟生存带来影响,海洋捕捞尤甚。曾经监测到⼀尾放流的中华鲟,在宁波海域就被误捕4次,最终死亡。

  

  2017年11月7日舟山群岛海域,渔民在涨网海域作业时误捕一条长约170厘米,重达31公斤的中华鲟,后放生。©️浙江在线/李镐泽

  

  然⽽,目前对中华鲟幼鱼进入海洋后的生活史研究非常少。目前开展的有关中华鲟研究、保护与养殖工作大多都是在淡⽔环境中进⾏的,而它们在海洋环境中的生活,包括摄⻝规律、⽣⻓过程、海洋栖息地分布等连基础研究都极其缺乏,更谈不上保护策略。

  

  中华鲟在物种进化、江海联系、物种的遗传资源等方面具有着重要价值。纵观江海鱼生,中华鲟的⽣活史过程和种群丰度与其栖息的区域环境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中华鲟是江海重要的指示物种和伞护种。我们的江海保护得好不好,中华鲟具有重要的发言权。而留给它和人类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中华鲟的抢救性保护,是与灭绝速度的比赛

  2021年度中华鲟自然繁殖监测结果表明,在目前已知的唯一天然产卵场葛洲坝坝下江段,已经连续5年未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的迹象,2021年监测发现回到坝下产卵场繁殖的中华鲟群体数量仅15尾。从保护现状来看,中华鲟的天然种群已命悬一线,人工保种群体则质量堪忧。

  “中华鲟如果灭绝,不是鱼殇,而是河海之殇。”多年前,时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被称为“中华鲟之父”的危起伟研究员曾这样评价。

  东海水产研究所冯广朋研究员分析野生种群仍然快速衰退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种群,中华鲟亲鱼、幼鱼资源量急剧衰退下降,栖息地葛洲坝下的水文条件发生改变,产卵场条件严重退化,无法满足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条件;另一方面则是人工种群,中华鲟人工保种群体能力和规模有限,人工养殖的中华鲟最终性成熟比例不足1%,繁育能力下降,产卵群体补充数量严重不足,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恢复天然资源的放流规模数量。

  

  想要中华鲟“能生尽生”,

  需要基于科学的全生活史江海协同保护

  尽管每年都有来自于人工保种繁育计划的数万尾中华鲟子二代甚至子2.5代被用作野外种群重建的放流,但效果并不明显。多位专家指出过去放流仍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不够规范,对放流效果的研究重视不够,相关基础研究成果严重缺乏,具有盲目性等等。中华鲟的野外种群重建亟需“科学有效的放流”加以指导和规范,特别是符合“生活史”特点的放流规划与实践。

  

  4月9日,三峡集团科学放流活动,于湖北宜昌将20余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三峡集团/刘康

  

  保种“能生”的亲鱼,不止是繁育计划,还需要科学加强全生活史野外栖息地的保护,如畅通洄游通道,修复坝下产卵场,新建旁通道仿自然产卵场等以扩大自然繁殖;摸清中华鲟近海生活史,设立海洋保护区提高子代存活率,系统建设“陆-海-陆”接力保种行动,实现治污休渔等江海联动,建立以国家为主体的跨部门保护协作与保障体系,并加大社会参与力度。

  抢救中华鲟,是一场与灭绝速度的比赛。唯有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为核心,抓住长江十年禁渔的窗口期,将长江保护与海洋保护协同起来,实施中华鲟从出生到繁殖全生活史周期(至少15年)的长期系统性保护,才有望延续和恢复中华鲟自然种群。

  

  保护中华鲟,需要全社会从了解开始

  2020年,全国中华鲟保护联盟年度工作会议决定将每年3月28日定为“中华鲟保护日”。2022年的第二个“中华鲟保护日”将主题定为“保护中华鲟,从了解开始”,各地组织了丰富的活动,鼓励全社会了解和参与到中华鲟保护中来。

  3月28号,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中华鲟保护联盟在湖北武汉举办的中华鲟保护座谈会上发布了2021年度中华鲟自然繁殖监测结果,发起成立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也建议将中华鲟保护从长江延伸至近海。

  

  “中华鲟保护座谈会”在武汉汉口江滩渔政码头举行©️CCF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海洋馆还举办了线下科普展览和诸如“长江有鱼”的大型公益广告展示,长江沿岸多地还组织了支持中华鲟野外种群重建的科学放流活动。

  

  宁波海洋世界中华鲟科普活动©️腾讯网

  

  保护中华鲟,从政府到社会都已开始发力:2015年,时农业部正式发布了《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推动从了解中华鲟开始的各项保护措施。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逐步实施,“十年禁渔”计划、《长江保护法》等都在为中华鲟在长江里的生活史带来了希望。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也逐渐得到重视。我们期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到本世纪中叶,中华鲟自然种群能得到明显恢复,栖息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工群体保育体系完备,群体稳定健康。而以中华鲟为代表的水生珍稀物种保护历程,能带给我们一个“与自然共生、携自然向好”的美好未来!

  行动!共创未来!

  

  编撰:李函初、王倩、范鹏

  技术支持:危起伟研究员、冯广朋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nyj.jingzhou.gov.cn/ywbk/scy/202304/t20230424_82990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参考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参考网 nmck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1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376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