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农民参考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农民生活

【第54个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样性篇

发布时间:2023-05-09 作者:佚名 来源:荆州市农业农村局

  开篇语

  

  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月17日至4月23日是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

  

  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自然资源国情国策的关注和认识,普及自然资源新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增强广大群众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将推出“世界地球日”主题系列科普推文。

  

  严峻的形势

  

  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预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

  

  在中国,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大约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已处于濒危状态;大约还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已刻不容缓。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

  

  全球特点

  从整个地球范围来看,生物多样性分布明显与纬度有关,南北两极是生物多样性最少的区域。相反,在热带地区则集中了大部分的生物种类。处于这两个典型地带的中间区的温带,其生物多样性少于热带而多于寒带。

  

  中国特点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和地形等自然条件多样,具有适合众多生物种类生存和繁衍的各种生境条件,使中国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

  

  

  土地用途改变

  土地用途改变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退化的最大直接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开垦、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扩张、采矿、道路扩建、水电大坝以及管线建设等。这些活动造成毁林、生境破碎化等,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是一些物种成为珍稀濒危物种甚至灭绝或资源物种减少的重要原因。其中,盗猎和贸易直接将很多野生动物推向灭绝的边缘。过去50年中,鱼类和海产品过度利用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大驱动因素。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分布、物候、种群动态以及物种组合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已经产生了明显影响,而且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因臭氧损耗而增加的紫外线也对农、林、牧、渔相关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威胁。

  

  污染

  污染不仅直接影响物种和群落结构,还可以通过污染生境,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的影响。塑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海洋酸化带来的危害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尤甚。自1980年代以来,海洋塑料污染增加了10倍,至少影响到267个物种

  

  保护水土资源

  生物群落在保护流域、缓冲洪水和干旱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和维持水质方面至关重要。植物的枝叶、落到地面的枯枝落叶遮挡雨水对土壤的冲刷;植物的根系和土壤生物使土壤松软,增加吸水力。

  

  调节气候

  植物群落在调节局部区域、地区以及全球气候方面很重要。在局部区域层次上,树木提供荫蔽处,蒸发水分,从而能在热天降低温度。

  

  处理废物

  生物群落能分解和固定污染物,如重金属、杀虫剂和污水等人类活动产物。如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植物如凤眼莲、浮萍、芦苇、水葱等植物对多种污染物有很强的吸收净化能力。

  

  1、短距离外出时,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种植、保护花草树木。

  3、用淘米、洗菜的水浇花或冲厕所,随手关灯,多用节能灯,不用白炽灯。

  4、购物时自备购物袋,少使用塑料袋。

  5、减少使用农药、化肥等,以避免污染物进入环境。

  6、不吃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7、不参与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买卖。

  8、拒绝穿着野生动物皮毛做的衣服。

  9、不购买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器官生产的产品、药品(如象牙制品、虎骨酒等)。

  10、不把野生环境中的鱼、鸟、龟等野生动物当作宠物来养。


原文链接:http://nyj.jingzhou.gov.cn/ywbk/scy/202304/t20230426_83046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参考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参考网 nmck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1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376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