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等病虫防治技术意见
当前,全市小麦已经陆续进入拔节期,随着气温回升,小麦群体增大,田间郁闭程度增加,多种病虫将加重发生。各地务必加强监测,适时指导农民开展科学防治,为夺取夏粮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一、发生概况
1、纹枯病:据各地系统调查,平均病株率0.5%(幅度0-5%),略高于去年同期,随着小麦进入拔节期,田间群体将进一步增大,加之近期气温逐步回升,田间郁闭程度逐渐提高,小麦纹枯病即将进入发病盛期。
2、其他病虫:蚜虫,麦田平均百株蚜量为52头,最高百株蚜量超过200头,随着气温的回升,田间虫口密度还会明显增加。白粉病,我市小麦种植品种均不抗白粉病,后期遇适宜温湿条件,白粉病将迅速发生蔓延。
二、防治意见
针对当前小麦病虫的发生特点和趋势,各地务必要加强监测调查,强化分类指导,及时组织防治。一要强化监测预警。要根据测报规范要求,认真做好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工作,准确掌握病虫情发生发展动态,适时发布预警信息。二要科学开展化学防治。在纹枯病菌侵茎前、病株率达5-10%时,选用噻呋酰胺、戊唑醇、井冈霉素等单剂或复配剂开展防治;选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高效自主飞行植保无人飞机于早晨露水未干时或傍晚施药,要用足药量和水量。对发病重的田块,在第一次防治结束后7-10天开展二次防治。对蚜虫和白粉病等多种病虫混发区域,要统筹做好防控安排,实现一喷多防、一喷多效。要督促农药使用者遵守农药安全、合理使用制度,避免发生农药使用事故,使用后的农药包装废弃物要做好回收处置工作。三要强化分类指导。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和宣传方式,广泛开展小麦病虫防控技术指导,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一线开展指导工作,加强对不同类型田块开展分类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和防治覆盖率。
原文链接:http://agri.wuxi.gov.cn/doc/2022/03/08/361382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