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祁阳农业专家支“新招” 田间地头开“良方”
“这片田地,一家一户种菜,不仅老百姓没什么效益,而且看起来也很散乱,影响田园整洁,建议你们与农户加强思想沟通,做好土地整体流转工作,充分发挥城郊村独特的区位优势,集中连片打造有机蔬菜产业区,为城区市民供应优质的时鲜蔬菜瓜果,以高效的设施农业来带动农户增收……”
“在土地整治中,这些田间灌溉的普通水塘不能填,可充分利用长江流域禁渔这个有利时机,发展水塘生态养魚。同时,可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做好对水塘的清理护砌及岸基的生态绿化,配套建设一些垂钓设施和人文景观,为美丽田园的建设添景增色,促进和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这片山地坡度平缓,日照充分,适合果树种植,可以打造成精品水果产业区。但在建设中,一定要保护好原有的生态树木,确保‘野趣’横生。同时,也要优选品种、调优结构,避免同质发展,确保四季水果飘香、产区高效,……”,
连日来,祁阳市原农办党组成员、县蔬菜办主任邓春华组织带领市农业农村局的农业专家来到茅竹镇老山湾村,在永州市委驻村工作队队长蒋建华及老山湾村支书曾令强等村干部的陪同下,不顾高温酷暑,马不停蹄地深入田间地头,就该村产业发展定位、资源环境利用及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进行实地勘察调研。调研中,农业专家们一边认真听取驻村工作队及当地村干部的介绍,一边对照该村(2020-2025)产业发展图,逐丘逐块逐区详细进行着审核和指导。
上图:与祁阳市区隔江相望的老山湾村田园风貌
祁阳市茅竹镇老山湾村总面积4.4平方公里,耕地50.1公顷,现有农户243户833人。该村曾是祁阳老县衙所在地,与祁阳市区隔江相望,系湘江河段一级水源保护区,连接湘江十里画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土地资源丰富,附近有浯溪碑林、祁阳浯溪国家湿地公园等旅游景点,交通、产业、区位优势明显。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山有水有好景”的好地方,乡村产业为何得不到较好的发展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村里村外走了一圈,但见村庄内处处屋舍俨然,庭院里树木葱茏,鲜花盛开,别有景致。而村庄外的田地里,有的草木丛生,生产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有的被分成小块,插花式地种植着辣椒、红薯、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呈现出一派散乱无章的景象。“乡村美,不仅要美在外表,也要美在里子。”老山湾村支书曾令强见我们一脸凝惑的样子便介绍道,就是这些村外的田园拖了我们老山湾发展的“后腿”。原来,前些年该村在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把工作重心全放在了村庄里,忽视了对村外山地田园产业发展的科学布局,导致全村农业产业发展一直停留在“单打独斗”式的传统农业上止步不前,与现代农业发展相比,难以形成规模和品牌效益,许多村民宁愿进城打工,不愿呆在家里务农,过着捧着“金饭碗”出去“讨吃”的生活。
图为:农业专家在田间指导产业布局
“今年4月,老山湾村被确定为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在座谈研讨中,永州市委驻老山湾村工作队队长蒋建华说道,“乡村振兴,必须做好‘田园’这篇文章。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农业专家们的指导,充分利用老山湾独特的区位优势,将打造“都市农业”作为发展定位,按照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要把加快土地流转作为工作重点,在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农业农村部门“高标准农田建设”,林业部门 “一村万树”,水利部门“美丽河湖”等涉及农村和田园建设的项目资金,系统开展土地整理,严格治理‘零散乱’的田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康养农业,逐步实现‘粮满仓、果飘香、水涵养’的生态格局,努力把老山湾村打造成为‘农业公园’、‘城市菜园’、‘百姓乐园’,让村民们在家里吃上香喷喷的‘生态饭’。”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近年来,为确保农业产业发展科学合理布局,项目可行可落地,祁阳市农业农村局坚持以产业富民为核心,紧扣“科学规划布局美、功能配套生活美、产业增收富裕美、环境整洁生态美、乡风文明身心美”要求,按照“主导提升、多元支撑、融合发展”的建设思路,积极组织农业专家进村实地勘察调研,因村施策指导产业发展方向,为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据了解,截至目前,农业专家们围绕全市乡村振兴就村庄的规划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提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村庄连片打造等规划指导意见162条,对照建设方案现场协调解决工程实施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75个。当前,在农业专家们的精心指导下,全市以“两茶一柑一菜”为重点的特色产业链正在蓬勃兴起,为乡村振兴有力夯实了强劲的产业发展基础。
(通讯员:邹乔夫)
原文链接:http://nyw.yzcity.gov.cn/nyw/0203/202107/5f28a8c601954b77961a59f0bef4dd32.shtml